夏天,你的脾胃还好吗?
先来自测一下:
舌苔是否厚腻发黄?
大便是否黏滞不爽?
是否经常饭后腹胀?
是否容易疲劳乏力?
食欲是否正常?
如果出现3个以上"是",说明你的脾胃已经发出警报。不怕,临床超40年的老中医邓可平主任为大家分享夏季调脾胃的方法。
01
夏季脾胃,南方人更需警惕!
每到夏季,门诊脾胃不适的患者就会明显增多。特别是南方地区,湿热的气候环境让脾胃问题更加普遍。为什么夏季脾胃如此脆弱?
1.气候因素
南方夏季高温多湿,人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,湿邪最易困脾。中医认为“脾喜燥恶湿”,湿邪阻滞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,导致食欲减退、腹胀便溏等问题。
2.饮食因素
夏季人们贪凉喜冷,冷饮、冰品、大量水果都会损伤脾胃阳气;
辛辣刺激、油腻重口、甜腻食物加重胃肠负担;
丰富的海鲜多为寒性,过量食用同样伤脾阳。
再加上夜宵频繁、饮食不规律,脾胃怎能不“抗议”?
3.中西医视角差异
西医的脾是免疫器官,而中医的“脾胃”是一个功能系统,包含消化吸收、水液代谢、部分免疫功能等。当出现食欲差、腹胀、乏力、水肿等症状时,中医认为这就是“脾胃不和”的表现。
02
脾胃好不好,决定生命质量
中医“脾胃”功能包括胃、大小肠、肝、胆、胰腺的一些功能,也包括一些免疫功能、神经功能、肌肉功能,都是脾胃的范畴,所以范围很大,因此功能尤其重要!
中医经典《丹溪心法》指出:“气血充和,万病不生”,而脾胃正是气血生化之源。明代名医李中梓更直言:“万病之源在于脾”。可见脾胃健康对全身的重要性。
当脾胃功能失常,就会出现以下情况:
●运化功能失常:食欲不振、腹胀水肿、大便稀溏
●统血功能失常:牙龈出血、皮下瘀斑、月经量多
●升清功能失常:头晕目眩、内脏下垂、慢性腹泻
而在治疗上,常见的证型主要有三种:
1)、脾胃虚弱型:胃脘隐痛、喜温喜按、食少纳呆、神疲乏力、便溏、舌淡苔白,脉细为主症。
2)、脾胃虚寒型:上证伴有泛吐清水、形寒肢冷、舌淡胖边有齿痕,苔白滑、脉沉无力。
3)、肝胃不和型:胃脘胀痛、痛连双胁、遇情志不舒则加重、嗳气频繁、泛酸嘈杂、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、脉弦。
特别提醒:肝胃不和型是现代人最长出现的一种脾胃证型。因为现代人工作、生活压力大,长期处于紧张消极的情绪中,就会影响肝,继而压制脾胃的运化。中医认为脾五行中属土,肝属木,肝木克脾土,故健脾的同时有必要疏肝解郁。
中医五行中,肝属木,脾属土,木克土。夏季养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疏肝解郁,保持情绪舒畅。
03
夏季养脾三法则
1.法则一:吃对食物是关键
【宜食】:
✔ 健脾祛湿:薏米、赤小豆、山药、芡实
✔ 温和易消化:小米粥、南瓜、胡萝卜
✔ 适量辛温:生姜、陈皮、草果(助阳化湿)
【忌口】:
× 生冷:冰饮、凉菜、刺身
× 油腻:油炸食品、肥肉
× 甜腻:奶油蛋糕、巧克力
× 过度辛辣:火锅、烧烤
2.法则二:穴位保健随时随地养
穴位保健方面,最简单又快捷的就是穴位按摩,其次是艾灸。可以针对与脾胃相关的重要穴位进行按摩或艾灸,如足三里、中脘穴、太冲穴、神阙穴。
值得注意的是,眼下正值阳气最盛的夏天,阳气浮越在表,内里虚寒,此时正是做艾灸最适合的季节。不妨自己在家做一些简易艾灸,驱寒祛湿、提提阳气。
3.法则三: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
作息规律:
早睡早起(脾经当令上午9-11点,不宜熬夜);
午间小憩20分钟(养心又益脾)。
适度运动:
八段锦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、散步等,避免剧烈运动耗气伤阴。
情绪管理:
保持心情愉悦,避免忧思伤脾;适当冥想、深呼吸疏解压力。
提醒:本文为医学科普,供读者参考学习,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,如有不适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